发布时间:2022-06-06 点击:408 次
此文系把前日所做的分享整理成文,正文主要介绍了指标体系搭建的基本流程和常见误区。算是经过工作和学习,漫长野蛮生长后对指标体系搭建的一些见解的思考,作为自身知识沉淀的第一步,希望大家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所有内容。
01 指标体系搭建的基本流程
指标体系搭建是数据工作的基础,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,较为系统的反映业务发展情况。
通常来说,业务指标体系的搭建可以分成以下几种阶段:
1. 确定产品核心价值和所处阶段
此阶段是搭建指标体系的基石,前期准备工作越充分,对业务理解越全面,后续指标搭建就越合理。所以此阶段建议先对产品有一个比较宏观的了解。通常采取的方式无非是自身体验/询问同事/网上查找相关资料。
这里想特别提到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的一句话,可以领悟精神:“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,要记住,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,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”。时刻注意不要太过盲信自身体验,很容易犯以偏概全的毛病。
比如说对于一款正在进行渠道下沉的产品,你作为一二线城市的用户可能比较清楚自己想要什么,但是没有三四线城市生活经历的你,可能就不会太了解那里用户的真实诉求和使用场景与你有何异同。
涉及到实际业务场景,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面的研究来尝试找准产品的核心价值,帮助我们更有底气的搭建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:
产品基本情况:
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产品的基本情况,虽然不需要对每个旁支功能都了如指掌,但是至少需要清楚产品对于用户产生的核心价值和主要交互场景。注意,一个好的slogan也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了解产品的主要价值。
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自身体验/与目标用户交流/应用商店/数据监控网站(类似于七麦,TalkingData等)等了解。
增长情况:
然后我们需要了解产品自身表现和其所在细分领域市场的表现,好比说其日活/设备量的增长情况/市场占有率等,辅助我们更好的判定产品所处的阶段。比如日活稳定,新增设备下滑,该app可能已经到了成熟期。
这里我们通常还是善用搜索,查看行业报告/数据监控网站/科技媒体报导(36Kr,虎嗅等)/app自身发布的数据报告来判断。
产品迭代历程/运营及商业化策略:
这几块内容放在一起说,主要帮助我们了解产品近年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计划。产品方面我们可以关注app披露的迭代记录,通过自身体验,或者加入核心用户体验群等等。
运营和商业化方面信息比较难直接获取,就要善于关注各种领导者采访/专业文章分析/各类大会分享/公司内部报告等。当然能找到内部人士更是极好的。
通过脉脉/领英或许我们都能方便的找到内部员工,至于能不能打听到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和走向就各凭本事了(记得之前有个段子,说某男为了成为产品经理,陆续勾搭了几个产品经理小姐姐处对象,这里先不做道德判断,但是理是这个理- -)。
如果是为自己的公司搭建体系,当然也可以选择询问相关业务人员。但是切记过程中你需要有一点儿产品的思维,即倾听他们的声音,但不是他们说什么就去做什么。需要考虑,业务人员为什么关注这一指标?找到业务需求背后隐含的诉求并付诸数据量化。
确定北极星指标
首先来明确一下北极星指标的定义。
北极星指标(North Star Metric):又叫作OMTM(One metric that matters),唯一重要的指标,为产品现阶段最为关键的指标。之所以叫北极星指标,是因为这个像北极星一样,指引着全公司所有人员向着同一个方向迈进。是全公司统一的成功指标,且需要对应产品向用户输出的价值。
关于北极星指标的确定,其实结合产品类型,已经大致能得出自己的选择,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相应变化,比如说滴滴在创业早期可能就会比较关注新客数,现阶段可能就要更多的关注营收情况。
至于判定指标的选择是否合理,其实也有一套比较好的自查方法。我就不再班门弄斧,直接援引曲卉在《硅谷增长黑客实战笔记》给出的六个标准,概括精当到位:
1. 你的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?这个指标可以让你知道你的用户体验到了这种价值吗?
比如说,我现在公司做的是投资 App,那么用户的核心价值就是投资,所以这个北极星指标应该和投资有关;
2. 这个指标能够反映用户的活跃程度吗?
在上面的例子里,Myspace 的“注册用户数” 就没有反应用户的活跃程度;
3. 如果这个指标变好了,是不是能说明你的整个公司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?
比如说,对于 Uber 来说,如果只是把注册司机数作为北极星指标,显然就忽略了乘客这一方面。因此 Uber 的北极星指标应该能够反映司机和乘客的供需平衡,所以“总乘车数”就是更为合适的一个指标。
4. 这个指标是不是很容易被你的整个团队理解和交流呢?
一般来说,建议选一个绝对数作为北极星指标,而不是比例或百分比:比如说,“总订单数”就比“订单额超过 100 元的订单比例”好理解
5. 这个指标是一个先导指标,还是一个滞后指标?
比如说,SaaS 公司喜欢使用收入作为北极星指标,这不是一个坏指标,但是它确是一个滞后指标。有的用户很可能已经停止使用几个月了,却还在付月费。在这种情况下,“月活跃用户数”可能是一个更好的先导指标。
6. 这个指标是不是一个可操作的指标?
简单地说,如果对于一个指标,你什么也做不了,那它对你来说相当于不存在。
3. 确定其他关键指标
确定好了北极星指标,需要继续确定该app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其他重要指标。
这里拆解的基本维度为用户,行为,留存和收益,是基于外界对产品的价值判断和数据仓库的搭建逻辑选择的。
在实际应用过程中,其实可用模型有很多,包括AARRR模型or其他合理的分析模型(比如HEART),在不同业务和不同链路都有各自的应用场景。也会发现实际对于不同产品,可能还有很多定制化的指标不好归类。所以可以先掌握基本法,具备一个基本的思考方向,再根据业务实际情况开枝散叶,进行延展。
以抖音为例,我用基本模型增加AARRR的拉新唤醒模块打配合,做出以下划分:
这里再做出一些简单的解释:
拉新/唤醒:
关注各渠道效果以及各类拉新裂变活动效果如何,主要基于成本和有效性两方面量化。
用户:
主要对到访用户做分类,看有没有某部分用户出现异常。用户画像基于访问用户的结构维度,但考虑到用户的激动指数(激动指数代表了用户有多大动力在某个时刻完成某件事情;好比说,激活过程中需要填写的内容越多,过程越繁琐,用户越容易放弃你的产品)和开发资源,所以并非越细越好。
譬如说,作为一款婚恋app可能就特别需要关注女性用户占比,如果发现活跃男性规模远高于女性,和酒吧进行女性免单促销的逻辑类似,该产品就得加强对女性用户的引流。但是对于某些男性主导的直男社区,比方说军事类讨论组,女性用户占比可能就是一个次要指标。
行为:
需要包含用户在app上必然操作的基本行为和关于产品核心价值的行为。对于平台类产品,涉及到多种用户类型的,需要关注到各个用户群体行为上的差异性。比如作为一款内容社区类产品,就要同时关注推荐质量/生产质量。
此外,特别关注举报行为是因为:内容平台很容易因为审核监管力度不够,导致出现低俗不良信息/违背主流社会价值而遭到打击。好比说前段时间Soul合伙人恶意钓鱼举报Uki,直接导致竞品因为低俗内容被强制下线数月。不但导致Uki之后的日注册用户量出现断崖式下降,甚至使其错过了元旦和春节等几个关键节点,面对这种情况,成熟公司可能还可以靠活跃用户扛一扛,但是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是毁灭性的。所以需要特别警惕。
留存:
这里主要关注各细分维度的留存情况是否有异动。切分维度一般和用户养成使用习惯需要的活跃天数有关。理论上来说,用户对产品投入越多,越难以放弃一个产品。比方说如果你坚持用豆瓣记录自己的观影历程多年,那你就很难离开豆瓣了,否则就要面临高昂的迁移成本。
收入:
关注各业务线实际营收。考虑到短视频平台其实和手游有比较高的重合度,此类用户具有客单价较低,付费频次较高的特点,因此需要关注新引入的付费用户情况。
4. 模块拆解和模块指标确立
这两部分并在一起说。实际上如果前期的核心价值了解到位,做到这一步基本是水到渠成。功能模块的选取要么基于产品核心价值判断,要么基于公司业务线自身的天然分割。
这里通常以对产品功能模块/业务逻辑拆解为主,通过产品的核心价值判断;以网上检索到的情报为辅助(比方说对于影响力比较大的产品,好比说淘宝/抖音这类国民产品甚至可以搜索到一些咨询机构所做的用户调研,就会很容易留意到一些子功能对于用户来说是没有这么核心的),据此来综合判断。